顯示具有 早期教會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早期教會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1月26日 星期日

教會的歷史背景

 

  舊約聖經、有關彌賽亞的應許、基督生平及使徒行傳,都是教會歷史的最佳導論。

      起初上帝的啟示是給全人類的。但在舊約時代,上帝只向第一位希伯來人亞伯拉罕,啟示他所應許的救贖;上帝對這位信心之父說:「萬國都必因你得福」。當新約教會誕生時這個應許便得到應驗,因為救贖的福音藉著教會被傳到了外邦各族(加三8)。現在,正如起初一樣,全人類都可以有份於這真信仰的福祉。

      希伯來人是舊約真理的領受者,上帝又在末世差遣他的兒子耶穌基督,向他們曉諭他自己(來一1一2),但他們拒絕基督,不接受他是舊約所應許的彌賽亞,因此,上帝將福音轉而傳給外邦人。

      由於這個歷史背景,基督教和猶太教就有了密切的關系。耶穌基督是上帝在舊約所應許的彌賽亞君王,他的降臨是上帝應許的實現。馬太特別警覺於新、舊約的關聯,因此在他寫馬太幅音時,常在紀錄耶穌的事跡之後附上一句:「這是要應驗先知的話」。

2023年2月5日 星期日

耶柔米 (St. Jerome, Sophronius Eusebius Hieronymus, c342-420)

 

  精通古典文學,聖經語文,提倡修道院和獨身最力的人。他的父親很注重教育,送他去羅馬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受到異教熏染,雖無惡習亦不敬虔。18歲受洗。他說:星期日我常與同齡的青年去瀏覽地下墓穴,看聖徒遺蹟。三年後他經歷靈裏覺醒,完全悔改歸正。

  374年耶柔米生病發燒恍惚之中被帶到基督前受審判。主問他是誰,耶柔米回答是基督徒。基督嚴厲的說:“你是西塞祿(Cicero)的門徒;因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下令加以鞭笞,醒來後身上仍有餘痛。他深信是主的管教。此後他不再讀異教的書,遠離塵囂,到安提阿東南曠野過隱居生活,卻無法禁制思想游蕩,時時俯伏在基督面前痛哭認罪。

  382年耶柔米到羅馬擔任主教達瑪蘇(Damasus)的神學顧問和秘書。在日常事務之外耶柔米把重心放在聖經翻譯上,由希臘文翻譯成拉丁文,他十分注重聖經的原文,將當時流行的拉丁譯本全修訂過,他最大的成就是以一人之力把聖經譯成通俗拉丁文,即名重一時的武加大本(Vulgate)。對舊約,耶柔米只接受用希伯來文寫的正典,拒絕接受次經,這在當時是不被接納的,直到改教時期。他也修訂拉丁文詩篇及釋經工作,特別是舊約的先知書。他的釋經書為我們保留了相當有價值的語言文獻學,和地形學的資料。

  384年達瑪蘇逝世。

  385年耶柔米和幾名修道士去安提阿,住在一個岩石鑿成的巨大洞穴中。以其餘生從事寫作和翻譯,當他認為與真理不合時,就用筆墨論辯,奧古斯丁也曾是他筆戰的對象。耶柔米譯作認真,他的武加大譯本聖經,後來被羅馬天主教接受為標準本聖經,造福教會一千多年。

  耶柔米除了是翻譯家,也是聖經學者和歷史學家,曾繼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寫教會史,編《教會作家書目》(De Viris Illustribus),又把俄利根和亞歷山太的荻地模(Didymus of Alexandria,約309~94,希臘著名神學家,亦為亞歷山太要理學院院長)的作品譯成拉丁文。他一生寫了許多信,信內保留相當多重要的史料。自十三世紀起,教會的玫瑰玻璃窗便把他畫進去,頭上戴著紅色的帽子,暗示教宗達瑪蘇一世(Damascus I,約305~84)曾按立他為紅衣主教;有時則畫他腳踏獅子。教會紀念他的節期在九月三十日。

 

 

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北歐各族人歸信基督

 英格蘭人信主後,成為偉大的宣教士,他們前往北歐大陸,在異教徒中工作。其中最偉大的一位是波尼法修(Boniface)。他首先向弗立斯蘭人傳教失敗,然後越過萊茵河,進入其他日耳曼部族中間,帶領了不少人信主。

  日耳曼人原先虔信稱為佗爾(Thor)的雷神,當波尼法修砍下佗爾神的至聖大橡樹時,許多異教徒驚懼地等待這位雷神以閃電將他殛死,結果甚麼事也沒發生,這些人就不再相信佗爾,轉而接受了基督。波尼法修用這橡樹的木材建造了一座教堂,在當時,他被譽為「日耳曼人的使徒」。

      主後754年,波尼法修以七十三歲高齡回到他早期在弗立斯蘭的工場。一天,當他正為一些信徒施洗時,一批痛恨基督教的弗立斯蘭人,兇殘地把他以及在場的五十三位弟兄全部殺盡。

      另一位前往荷蘭工作的英格蘭修道士是衛利勃羅(Willibrord),從主後690年到739年間,他的努力使烏特列赫城(Utrecht)成為大主教區。至今該城仍為羅馬天主教在荷蘭的總部所在地。

      主後1000年左右,丹麥、挪威、瑞典及蘇俄各地的福音工作,都有長足的進展。可以說:從教會誕生到主後500年間,教會征服了有高度文化的羅馬帝國;接下來的五百年間,教會又征服了北歐野蠻的異教徒。

2022年6月27日 星期一

教會純正的教導──使徒的教導作為基礎

 

1. 當時教會教導的責任,從屬靈人員轉移到監督(或長老)的身上。

   (1)最初,堂會的講道及屬靈事工的領導權是由屬靈人員負責,他們被稱為「聖靈的器皿」。起初有使徒、先知,後來有傳福音者、牧師、和教師。使徒和傳福音者到處游行工作,而先知、牧師和教師則留在固定的教會工作。

   (2)長老是監督。起初,監督和長老這兩種職位是相同的(徒20:17,28)。使徒後期教父,羅馬的革利免(主後96年)認為監督與長老沒有差別。他們的工作是看管教會。他們顯然有豐富的經驗,負責維持崇拜聚會之秩序。監督—長老最初並不是正式的傳道人或教師。他們乃是指導者與看管者。他們像會堂的管理者。

   (3)後來,屬靈者的工作逐漸落在監督的身上。保羅也贊同這種轉變,因此,監督本身必須有純正的道理,並善於教導(提後3:2)。監督—長老逐漸取代了監督這個專門稱呼。革利免在其書信中(約主後96年)曾宣佈說,監督高過先知,又說監督為使徒的繼承者。他說「就如摩西將祭司的權責交給亞倫家。照樣,使徒便安排其他的人,來跟隨監督。」

2. 主教制的監督制度。安提阿的伊格那丟監督(死於主後115年)是最先提倡主教制監督制度的人。他認為:

   (1)每個會堂都需要有一個監督,他也勸勉會眾要忠心於監督。他說:「正如普世教會的中心是基督,照樣,個別會堂之中心卻是監督。」

   (2)監督應該做為地方教會的首腦。早在愛任紐及特土良時期,就有主教制監督制度之組織,也被全體教會接受。

   (3)在那這個時期支持有監督的理由主要是為了防禦異端。當時教會需要有些人能發表具有權威的言論,以抵抗那遍及小亞細亞的諾斯底派,並確保教會統一和純正的信仰。漸漸這些監督的權柄越來越大,而一些比較大的教區有時有某一位監督也興起成為眾監督的首領。

3. 母教會(mother church)的監督。

   (1)當異端威協教會時,教會便需要依賴母教會的監督,加以抵抗。所謂母教會,就是指使徒曾工作過的教會。例如:士每拿、以弗所、耶路撒冷、哥林多、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及羅馬等教會。當時認為這些母教會曾忠心堅守使徒的教訓。

   (2)監督的特別恩賜。當時也相信監督有特別的恩賜。按照愛任紐的看法,在統緒行列中(apostolic succession )的監督有「一種可靠真理的恩賜」,並被認為是可靠傳統的持守者。這恩賜足以保護使徒教導的純正性。他們不像孟他努派,相信那種特別的啟示,反而堅守使徒的傳統。

   (3)起初,每個會堂都有一個監督。監督的任務就是要堅守使徒的教導。就在這種意義上,他們構成一個有機體,並代表全體的教會。後來,羅馬眾教會之中,被認為最有優勢的。而保羅和彼得也曾在羅馬工作和殉道。大多數的人都認為羅馬存有使徒純正的教導和傳統,並保留有羅馬信條和使徒信經。羅馬教會又比其他的母教會更能排斥異端,並被認為是教會合一的守護者。諸監督承認羅馬有特別的地位,因此,早在主後220年羅馬克理斯都(Callistus)監督便自封為「最高祭司長」。特土良也特別指出羅馬為大公教會的中心地。居普良的看法更偏激。他說,羅馬代表普世的合一,正如彼得代表使徒間之合一一樣。彼得曾作過羅馬的監督,代表使徒間的合一。因此,羅馬必須代表普世教會的合一。從此之後,羅馬便成為教會外在合一的象徵。那樣,羅馬的監督的地位更加強大。

 

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至451年的主要神學爭論

 

壹 基督的神性問題

上帝的獨一性及基督的神性如何相容的問題。

一 以便尼派:

耶穌是靠聖靈的能力而為彌賽亞;完全否認耶穌的神性。

二 諾斯底派:

主張因基督而得特別知識以得救;靈善物惡二元論;基督為造物工師;幻影說的基督論。愛任紐大力駁斥。

三 神格唯一論:

(一)動力論:

代表人物為撒摩撒他的保羅(Paul of Samosata),嗣子說的基督論。

(二)形相論:

代表人物為撒伯流(Sabellius),一個本體依次以三個形相表現。特土良力駁之,著《反帕克西亞》(Against Praxeas),主張三個位格共一本體。

四 亞流vs.亞他那修(c. 296-373)

基督是

受造物                                            與父同本體

有起始                                            與父同永恆

不同本質,不全知父                    與父同等               

會改變,可能犯罪

只是被尊稱為上帝,不真是上帝

五 結果:

(一)兩次大公會議

A.尼西亞大會(325)-帶咒詛的信經
B.君士坦丁堡大會(381)-確認尼西亞大會的決議。

(二)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

即今日的尼西亞信經,是由迦克敦會議所通過,內容可 能是 君士坦丁堡大會基於類似耶路撒冷的區利羅之教理問答(c. 345)的信經所制定。

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及亞他那修信經是羅馬天主教及許多更正教宗派如信義宗所接受的三大古信經。

亞他那修信經並非由亞他那修所寫,乃是約AD500用拉丁文所寫,而冠上其名,原作者不詳,內容針對亞流派及涅斯多流派。

貳 聖靈的神性

敵聖靈派:在尼西亞會議後,有一些神學家雖然接受聖子與聖父同質,但不接受聖靈與父和子同質。他們被稱為敵聖靈派。亞歷山太會議(AD362)將此派定罪,等於也將亞流派定罪,因而確定了正統派最後將勝利。

 

參 人的本性與上帝的恩典

西方教會較重實際,東方較重玄思,所以上帝論與基督論的爭論發生在東方,人性論與拯救論的爭論則發生在西方。

一 伯拉糾(c.360-c.420)

伯拉糾是英國的修士,他在道德修為上有很高的名聲。他405年在羅馬讀到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所禱告的:「求你賞賜你所命令的,命令你所定意的」這句話很不以為然。這樣的說法似乎把人看成是上帝手中的傀儡。

(一)人性論:

A.人有完全的自由意志和相應的責任。這一點是伯拉糾思想的基石。
B.每個人像亞當一樣是一個新的受造物,並不特別傾向犯罪。
C.也沒有任何特別外力能使人的意志一定要選擇善。
D.關於原罪,伯拉糾不講藉身體而遺傳的罪性,也不講罪咎,而說世人都犯罪乃因亞當開始的壞榜樣與積習代代相傳。

(二)拯救論:

A.教導的恩典:上帝賜給人聖經、理性和基督的榜樣來幫助人。
B.寬恕的恩典:人如果悔改並且努力行正路又彌補他所行的惡,上帝就給他寬恕的恩典。但這恩典並不幫助他的意志,只是赦免他的罪。
C.嬰兒洗禮是沒有必要的,因為沒有原罪。

二 奧古斯丁

(一)人性論

A.亞當原有自由選擇善惡,但亞當犯罪使得所有人都受罪的綑綁。
B.每個人因為是亞當的後裔都有原罪。
C.人的意志是完全的敗壞了,在得救的事上意志完全沒有用。

(二)拯救論:

A.只有蒙揀選的人因上帝在基督裡的恩典可以得救。
B.重生完全是聖靈的工作,意志沒有用。
C.上帝加力給人的意志,使人的意志能接受救恩。

三 結果:

伯拉糾在以弗所所召開的第三次大公會議(AD431)中被定罪。

後又有半伯拉糾派興起,由John Cassian為首,認為人的意志與上帝的恩典,在人的得救上各居一半地位。此派在AD529的Orange會議中被定罪。

 

肆 基督的神人二性

此問題的辯論是在亞歷山太與安提阿兩學派之間。亞歷山太學派強調基督的神性,以確保基督裡的啟示是從上帝而來的。安提阿學派則強調基督的人性,因為他必須是人才可以是救人。

一 亞波里拿留(Apollinarius, c.310-390)

他為了支持三一論,要解釋Logos是如何在基督裡成了肉身,於是主張基督的靈是Logos,他沒有人的logos,只有人的魂與身體,且後者是受Logos的主宰。對亞歷山太學派來說這是完全可以接受,只要耶穌能以上帝的身份說話,還有身體能與人類溝通就可以。他否定了基督完全的人性。加帕多家教父之一的女撒的貴格利就說:「他沒有取的,他就沒有拯救。他拯救他所聯合於神性者。如果亞當只墮落了一半,那麼基督就有可能只取一半也只救一半。但如果全部的人性都墮落了,那麼全部的人性都必須合一於道才能完整得救。」

亞波里拿留在君士坦丁堡大會中被定罪。

二 涅斯多留(Nestorius, c.381-c.452)

428年 成為 君士坦丁堡的主教長。他不喜歡人們稱馬利亞為「上帝之母(theotokos, God-bearer)」,認為此稱呼會混淆了基督的人性與神性。因此他主張改稱「基督之母」,意指馬利亞只是耶穌這人的母,而非其神性之母。他主張基督有二性,二性表現於二位格,一為上帝,一為人。為人的基督在凡事上順服為神的基督。如此使得基督不是神-人,而是神在人裡,神人並存。但這說法使得道成肉身有了問題,因為道並沒有真正的取了人性。此說在431年的以弗所大會──第三次大公會議中被定罪。

涅斯多留派並未消失,流傳於帝國東部並傳於波斯及印度,甚至於AD635由阿羅本(Alopen)傳入中國。在1625年發現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著AD700時被稱為景教的涅斯多留派基督教在中國的盛況,但在第九世紀唐武宗滅佛時,一併被消滅了。

三 優提克斯(Eutyches, ca.378-454)

因對涅斯多留反動,優提克斯認為基督神人二性混合為一,但卻重其神性而輕其人性。他認為基督是來自於兩性,但合為一性。此說之結果等於否定基督的人性的真實。449年在以弗所開大會以政治運作將反對此說的安提阿派人士定罪。羅馬主教Leo I對此問題也寫信提出看法,但大會不許宣讀此信。利歐稱此會議為「強盜會議」。

四 迦克敦大會(Chalcedon, 451)──第四次大公會議

想不到的事發生了,支持優提克斯的皇帝從馬上摔下,跌斷了脖子。他的姐妹繼位,是支持羅馬的立場的。她召開了迦克敦會議將基督一性派定罪,羅馬主教利歐一世(Leo I)寫的「大卷(Tome)」在會中對基督一性論的駁斥為多數人所接受,其基督論基本上就是特土良早已主張的「兩個本性在一個位格中」。此會議沒有信經,卻宣佈了「信仰定義」。並未正面表述基督的二性是如何合於一位格中,只是負面的聲明基督的神人二性沒有混合、改變、分割或分離。

五 基督一性派(Monophysite)

優提克斯的跟隨者並未消失,後來稱為基督一性派。直到今日仍有超過一千五百萬的此派信徒存在於埃及、衣索比亞、黎巴嫩、土耳其及俄國的科普特教會中。

2022年4月21日 星期四

殉道者的例子

 

依格那丟(Ignatius)

依格那丟是安提阿教會(Antioch)的主教(c. AD160-220),受當時的羅馬政府逼迫,被捉並且把解到羅馬去受審判。在羅馬,他是被丟在鬥獸場戲園裏,讓野獸吞噬。

在解送路途中,路上有十個兵丁隨著,經過小亞細亞,受盡艱苦。沿途的信徒出來迎接他,見他滿面笑容,反而那些押送他的士兵滿面愁容。依氏還在途中寫信了六封信給教會和一封信給士每拿主教坡利甲。每到一個地方,那地方的教會都沿途來見面和送別。依氏為福音大發熱心;他立志要做真誠的殉道者,為耶穌的名受死。他到羅馬去的時候,寫信給那裏的教會和信徒,說:「請你們為我禱告上帝,使我身體和靈魂有能力實踐我以前的志願,免致言不顧行。」又說:「我寫給各處教會的信,告訴他們,我甘心為上帝而死,但願你們不要攔阻我。我勸你們不要用惡意害我;讓我變為野獸食物。藉野獸的口到上帝面前。我是上帝的麥子,野獸的牙齒要磨碎我的身體,為要使我做基督清潔的麵包。不但如此,我更要感動野獸,使野獸的腹可作我身體的墳墓;不要稍留一分,來勞動別人埋葬。」

坡旅甲(Polycarp)

坡氏是依格那丟的朋友,當他年幼的時候,與使徒約翰和其餘的使徒來往頻密,因多受教訓,得以信道。後為士每拿(Smyrna)的主教,為人樸實,忠心。坡氏也受逼迫,教會這事記錄告訴別的教會,信中有以下的記錄:

坡氏被人帶到巡撫面前,巡撫問他:「你是不是坡旅甲?

坡氏回答:「是。」

巡撫想要引誘他離棄基督教,所以勸他說:「你想不想活得長命一點。」

又對他說:「你可以在皇帝的像面前起誓,悔改。只需要說:願信上面的人遭滅亡。」

坡氏凝目一看,看見站在審判院中不信上帝的人甚多,就指著他們,仰天長嘆說:「願那不信上帝的人遭滅亡。」

巡撫又盡力勸他說:「你若起誓我就釋放你。」

坡氏說:「八十六年來我事奉基督,祂毫未加害於我。既是如此,我豈敢咒詛那救我的主?

巡撫又勸他說:「你到底向不向皇帝的像起誓。」

坡氏回答:「你想我向你所稱為皇帝的像起誓麼?你知不知道我是誰?我是『基督徒』! 如果你要知道基督教是甚麼,你我可以約定時間,我把其中的道理告訴你。」

巡撫道:「我有野獸;你若是不反悔,就要把你丟給野獸吃。」

坡氏說:「你可叫野獸來,我不怕,因為要我由善變惡是不可能的。」

巡撫又說:「你既不怕野獸,終不悔改,我要把你丟在火裏燒死。」

坡氏回答:「你用那暫時焚燒能滅的火嚇我麼? 你不知道將來審判的時候,有永不滅的火,焚燒那不信上帝的人麼? 你為何還遲延呢? 你要辦的事快去辦罷!」

坡氏最終在156年被火燒死。

殉道士游斯丁(Justin Martyr)

那些時常為基督教信仰辯護的信徒,叫作「護教士」(Apologist)。游斯丁是最著名的一位護教士。後來為道殉難,所以教會歷史又稱他為殉道士(烈士)游斯丁。他在主後100年生於撒瑪利亞(Samaria)。他父親是個富有的希臘人,教他學習希臘哲學,後來才接受聖經真理。

當時游氏模倣其他哲學家的樣子,穿著哲學家的制服到各地去講論哲學。有一天,他在海邊行走,遇著一個年老的人在那裏等船,就和他談道。那老人說:「哲學不能找到真理,尋找真理必要考查聖經。」

游氏聽了,即刻研究聖經,也常和使徒來往,佩服使徒們因基督的名甘心被殺。於是大受感動,專心信道,想做基督教的哲學家。信主後,他仍然穿著哲學家的制服,到各地去講道,並與許多知識份子辯論福音真理,作一個勇敢的護教士。

有一次他為真理做見證寫信給羅馬國會,說:「免得有人說:你們基督徒為何不自殺,快些和上帝會面。我們為何不這樣行呢,我們為何受審判的時候,不害怕呢,反而有堅固的信心? 我要說明:凡效法上帝性情的人,必蒙祂喜悅;反而言語行為不正的人被祂恨惡。如果我們都自殺,我們是不能逃避罪。這樣行明明是違背了上帝的旨意。另外,我們受審判的時候,都必須陳明我們一生的行為,我們知道自己沒有罪,也誠實的行事,討上帝的喜悅。希望各位君王脫離不義的偏見。」

後來游氏被人逼迫。審判官對他並和他同被告的信徒說:「把你們所信的道理說出來。」

游氏用幾句簡明的話,證明他信那創造天地萬物獨一的主宰,和先知所預言的耶穌。審判官問:「你是基督徒麼?

他回答:「是。」

審判又問:「我打你,殺了你,你信你能上天堂去麼?

他回答:「我受這苦而死,盼望能得基督的恩賜。」審判官要他詳細的告訴他,他死了以後能不能上天堂去。他回答說:「不是我想要上天堂去,乃是我實在能夠上去。」

審判官還想要他在羅馬的神像前獻祭,但他堅持不服從。最後審判官說:「既是這樣,把他殺了罷!

游氏說:「我們最甘心的,莫過於為基督受苦。」

這事發生在165年。

「逼迫」雖然使信徒受許多痛苦,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是分別真假信徒的一個工具。

2022年4月20日 星期三

初期教會所經歷的逼迫

基督徒受逼迫的經過

基督教在最初的二百多年中,經歷了無數次政府頒諭的禁制、逼迫與及民眾暴力的對待,不少基督徒因此而殉道,然而,正如教父特土良說,殉道者的血是孕育出教會的種籽,信徒血流之處,便是教會發芽生長的地方。

在使徒行傳我們已看到初期教會四處被壓迫的史實,但與以后的逼迫相比,使徒行傳所記載的真是小巫見大巫。

在主后六十四年,尼祿皇帝(Nero, 約37-68 A.D.)對基督教真是極盡殘暴。按當時羅馬史學家塔西圖(Tacitus,約56-120 A.D.)的記述,在羅馬城大火之后,羅馬的居民普遍相信是尼祿皇帝縱火,為了消除百姓對他的懷疑,他便將縱火的罪推到基督徒的身上,并用極殘忍的方法來 懲治他們。在競技場內,不少基督徒被迫穿上獸皮,使他們看起來像野獸一樣,然后放出一群獵犬,將他們活生生地撕裂咬死。這一群在競技場殉道的,已算是比較 幸運的一群﹔其余的,尼祿皇帝吩咐部下把他們與干草捆在一起,制成火把,排列在花園中,然后在入夜時燃燒,以照亮尼祿皇帝的園游會。按教父革利免的記述, 保羅與彼得便是在尼祿的迫害中殉道的。

尼祿死后,有十多年的時間非常平靜,但主后八十一年開始,逼迫的浪潮又再開始,當時的羅馬皇帝是多米田(Domitian, 51-96 A.D.),他下令大規模搜捕基督徒,將他們處死,就是連他表弟的一家也不能幸免。他的表弟革利文斯被判處死刑,而他的妻子則被放逐到一小島上,他們的兩 個兒子,本來被指定為皇位承繼人,也從此銷聲匿跡。這個家庭為他們的信仰,所付出的代價真是不少。多米田迫害基督徒真正的原因,我們很難斷定,但極可能是 因為基督徒不肯稱他為神。這推斷是基于他一反以往羅馬的慣例,不等待死后才被追封為神,而在生前即要求百姓以"我們的主、我們的神"稱呼他。

多米田以后,他雅努皇帝(Trajan, 53-117 A.D.)雖然沒有積極地搜捕基督徒,但卻維持一貫嚴懲基督徒的原則,凡接到舉報某人是基督徒,便徹底調查,并要求那人向羅馬皇的像奠酒獻祭,以示清白,要不然便將他處決。

從當時小亞細亞一巡撫皮里鈕與他雅努皇帝的來往公文,我們可見基督徒的處境,他上表給他雅努說:"王上,一如往昔的慣例,我每遇疑難,必奏稟請示王上…… 我因從未審理有關基督徒的案件,故不清楚如何定他們的罪,也不知如何處置他們……我現時的措施是這樣:任何被控為基督徒的,我便審問他們是否真是基督徒, 若他們承認,我便以刑罰警嚇他們,并再次審問,假若他們堅持承認自己是基督徒,我便下令將他們處決。"

而他雅努在批示中說:"你在處理被控訴為基督徒的案件,做得非常正確……對于那些否認自己是基督徒的,他們必須敬拜我們的神,以示他們清白……。"

在他雅努的統治下,教會兩位出色的主教殉難:耶路撒冷的主教西面(Symeon)被釘十字架,而安提阿的主教伊格那丟(Ignatius of Antioch, 35-107 A.D.)則被解赴羅馬喂獅子。

他雅努的政策繼續被以后的兩位皇帝沿用,但依然有不少信徒殉難,示每拿的主教坡旅甲(Polycarp, 70-155 A.D.)便在皮雅斯大帝(Antoninus Pius)治下殉道。坡旅甲的見証實在非常感人,值得在此一提﹔坡旅甲被解赴競技場,示每拿的巡撫為要救他,給他最后機會,只要他在眾人面前否認基督,他 便得釋放。坡旅甲對他說:"八十六年來我一直事奉我的主,瓷從未虧待我,我怎可羞辱那位拯救我的君主?"巡撫嚴厲的說:"那我便不能不將你丟給野獸吃。" 坡旅甲回答說:"放你的野獸來吧!"巡撫說:"你若輕視野獸,那我把你焚燒。"坡旅甲平靜地回答說:"你想以火嚇我,那火充其量不過燃燒一小時罷了,你卻 忘記那永不熄滅的地獄的火。"巡撫大聲的向群眾說:"坡旅甲說他是基督徒!"暴民于是一涌而上,將他燒死。

到主后一百六十一年奧熱流皇帝(Marcus Aurelius)在位時,情勢又改變。奧熱流覺得基督徒對他們信仰的狂熱和執著,真是愚昧至極,因而對他們特別憎惡,對他們的迫害因此比以前更厲害。不 少基督教教父為信仰據理力爭,以理知論述闡釋信仰,以圖說服他,他亦充耳不聞。再加上當時地震、水災、瘟疫、火災頻頻發生,基督徒的事被指為災禍的根源, 暴民殺害基督徒便經常發生,奧熱流不單沒有阻止暴民的暴行,反從中鼓勵。按史學家沙夫(Schaff)的描述:"殉道者的尸首,滿布街頭﹔那些尸首被肢解 后焚燒,余下的骨灰則散入河中,以免這些'神的仇敵'沾污大地。"在這時期,我們看到一些可歌可泣的殉道故事。有一位名叫洗弗連納 (Symphorinus)的年輕信徒為堅持信仰而被判處死,在行刑前,他的母親鼓勵他說:"我兒,要堅強,不要懼怕死亡,因為它將你領進到真正的生命 去。仰望那在天上掌權的。今日你在地上的生命不是被取去,它只不過是被轉化,化成天上的生命。"

從主后一六一年至二二二年,教會受的迫害很大﹔以辯道見稱的教父猶斯丁(Justin Martyr)亦于此時殉道(166 A.D.)。主后二二二年至二五O年間,教會稍得喘息的機會,因逼迫平靜下來。但這平靜反成為很多基督徒日后失敗的原因。在這平靜的日子,基督徒開始松懈 下來,到主后二五O年德修皇帝(Decius)頒令所有基督徒放棄信仰,向羅馬的神獻祭,違者初而警告,再犯就被處決。很多基督徒因為沒有防備,對安逸的 生活貪戀,便跌倒了,離棄真道。等到風聲沒有那么緊時,這些失敗的信徒要求重入教會。這便成為教會一嚴重的問題:教會應否接納這些弟兄?有人贊成接納,也 有人認為應將這些不忠的信徒拒于門外﹔教會也因這問題而分裂。

主后二六O年至三O三年間,這五十年亦頗為平靜,教會發展奇速,人數大增。但約在主后三OO年左右,戴克里仙皇帝(Diocletian)為了要有效地統 一羅馬帝國,便要求所有羅馬公民持同一的信仰,基督徒也因此成為他的心頭大患,于是在主后三O三年,他下令將教會毀滅,基督徒只有一選擇:背棄信仰或死 亡。他并下令基督徒將聖經交出來,然后焚燒。不少基督徒殉道,也有隱藏起來的,也有背棄信仰以保性命的。戴克里仙皇帝的逼迫之后,更嚴厲的逼迫還在后頭。 主后三O八年加利流(Galerius)頒令,所有人除須向羅馬的神獻祭外,凡市上的食物一律洒上祭祀的酒,以迫使基督徒吃"祭物"或餓死。然而這些苦難 的日子很快便要過去了,主后三一三年羅馬政府頒令容忍基督徒,而大概十年后,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 288-337 A.D.)登位,他皈依基督教,在他帶領下,羅馬帝國的大部分百姓也皈依基督教,而不久,基督教便漸漸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基督徒受逼迫的原因

我們或許會問,為什么羅馬帝國自上而下都如此嚴厲地迫害基督徒?當時羅馬的文化正面臨崩潰,因此不時有東方的宗教在羅馬帝國興起,為什么那些宗教沒有受什么嚴厲的迫害,而單單基督教卻遭遇如此對待?

基督教之所以受嚴厲的迫害,第一,是因為基督徒傳福音的極度狂熱,嚴重地威脅羅馬國教的生存。其他的東方宗教沒有那么主動地去領人歸信,因此它們的存在影 響不大﹔而且那些宗教多少帶有混合主義,與羅馬原本接納的宗教也很相近。但基督教卻清清楚楚的強調自己的獨特性,并且以自己的信仰為絕對真理,不肯與其他 宗教融合或并列,這便得罪了當時要維護羅馬宗教的人,也令其他宗教的信徒憎惡。另一方面,基督徒為了分別為聖,絕不肯參與任何國家所指定的祭祀,這便引起 誤會,叫人以為他們蔑視神,甚至不信神的存在。因此當時對基督徒一個嚴重的控訴是:他們是無神論者,這是何等冤枉!

基督徒被迫害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羅馬當局認為他們施行神跡奇事,違反了當時羅馬禁止巫朮的法例。

第三個原因是因為初代教會絕大部分的信徒都是低下階層的份子,這些無產無權階級往往受欺壓、被輕視,他們當中更有很多是奴隸。很自然地,基督教便被看為下賤人的迷信,因而被當時的上層階級及當權份子所鄙棄。

第四個原因,是因為基督徒在他們眼中太狂熱,他們所標榜的聖潔、仁愛、和平、公義,在人看來都是一些不切實際的理想,而當基督徒不計代價地付諸實踐時,其 他的人一方面暗暗佩服,但另一方面卻感到不安。例如基督徒拒絕進入羅馬盛行的競技場,觀看戰犯與奴隸肉搏至死。不少教父更批評當時羅馬人奢華逸樂的生活方 式,這引起當時的人很大的不滿。當基督徒的生活與他們的生活成為一種強烈的對照,他們便感覺受到很大的威脅﹔所以基督徒不受歡迎。假若基督徒稍微識時務, 肯妥協,那么人人都可以心安理得地過妥協的生活,那么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基督徒卻偏偏要固執,揭示人性陰暗的事實,那便叫人很難容忍了。

第五個原因,就是基督徒結成一體,很容易使人懷疑他們有政治企圖或行動﹔而且在國家的法律以外,他們更遵守神的律,并堅持神的律才是絕對的。不少基督徒因 要謹守不可殺人的命令,便堅決不拿兵器,不肯當兵,這對于以軍事立國的羅馬政府,顯然是罪大惡極的。再者,基督徒訴訟,也不到法院,只到主教座 (Cathedral)前,聽任主教定奪。對于一向以法律公正嚴明自夸的羅馬政府,這也是一種侮辱。從羅馬政府看來,這些人有自己的法紀,有自己效忠的對 象,這樣一來,人們便以為基督徒對君主不忠,于是,教會愈是強大,便愈對當權者構成威脅。其實這也是很冤枉的,當時的基督徒都是最守法,也是最順從君主的 百姓,他們以為君王禱告為責任,并且以向君王盡一切責任為神的命令。

最后,基督徒被迫害,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對當時的社會制度構成威脅。例如基督徒信主后,將他們擁有的奴隸釋放﹔這行動在當時的人看來,真是大逆不道。而且, 未經政府批准而釋放奴隸,是可以被處死的。但基督徒卻遵行愛弟兄的命令,冒死釋放奴隸,這樣更造成其他人對他們的敵視。

 

2022年4月18日 星期一

馬吉安派之教義

    教父們一般認為馬吉安是屬於另一種諾斯底主義,因為這派別中的某些特性是出自諾斯底主義。例如:(1)高舉二元論:有一位公義上帝及一位良善上帝。(2)不信基督真正道成肉身。

1. 馬吉安的二元論

   

    馬氏說,有二位上帝,即公義上帝與良善上帝。舊約所記載的上帝,是創造世界的主宰,也是公義上帝。他只眷顧他自己的百姓以色列人。但是他卻是以嚴正的公義統治以色列人,並以律法苦待他們。這位公義上帝不認識這位良善上帝。良善上帝是人所不知之上帝,也是最高上帝、慈愛上帝、爲耶穌基督所啓示的那位上帝。

2. 馬吉安對基督的看法

   

    馬氏沒有清楚述說基督與這位良善上帝的關係。但是他認為基督與聖父僅是在名詞上的差別而已。上帝在基督裡被啓示出來。基督因廢除律法,所以公義上帝就將他交給猶太人釘十架。但基督有一種幻影的身體,所以他沒有真正死去,他只是下到陰間去釋放外邦人而已。

3. 馬氏對救恩的看法

   

    馬吉安認為人得救不是靠著基督之死的效果,乃是單靠著相信那位由保羅所教導的良善上帝。憑著這種信心,就生出愛心。這愛心就領人過著一種苦行主義的生活。

4. 馬氏的正典聖經

  

    他極力反對猶太教,拒絕接納舊約聖經,並編定一本只有路加福音書及十卷保羅書信的“正典"(當然他的羅馬書也沒有第九至第十一章)。他也棄絕教牧書信和希伯來書。由於馬氏這一舉動,就迫使教會在這方面澄清立揚,更急於編定一本正統的正典聖經。

    由於以上的爭論,教會再次指明創造主與救贖主沒有分別,原是同一位上帝、並且上帝本身存有憐憫和公義。

 

2022年3月2日 星期三

教會腐化的早期跡象

 

    從約翰書信及啟示錄中基督向小亞細亞七間教會所說的話,已經可以看出教會開始腐化的跡象。使徒時代約止於西元100年,接下來是使徒後時期教父們,從他們的著作中,清楚看到腐化現象已困擾教會;其後四百年,情況日益嚴重。

    第五世紀末期,下列不合聖經的教義及活動已在教會生根:為死人禱告;相信煉獄(即人死以後靈魂須在此處煉淨,才得進天堂〕;四十天大齋期;認為聖餐是一種獻祭,必須由祭司主持;聖品階級及平信徒階級分明;敬拜殉道者及聖徒,尤其是敬拜馬利亞;燒香燭向聖徒致敬;崇拜殉道者及聖徒遺物;迷信遺物有奇異能力;在教會中設置圖片、偶像、祭壇;聖職人員穿著 華麗的法衣;崇拜儀式日趨繁複華麗;講道越來越少;聖地朝拜;修道主義;世俗化;以及逼迫異端及異教徒。

 

教會腐化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基督徒本身。每一個基督徒是聖徒,也是罪人。就算重生了,罪人的本性仍然會使他有犯罪和犯錯的傾向。

    第二個原因,是初期教會對舊約和基督及使徒教導的無知及誤解。聖經固然是一本平易的書,但它也是上帝的話,所以也是深奧的。教會花了數世紀之久才研讀出聖經的真義,而這項工程到現在還沒有完工。

    最後一個原因,是異教的環境。異教早已存在了好幾世紀,其思想已滲透了生活的每個層面,當君士坦丁大帝給與基督徒信仰自由,又多方恩寵教會之後,成千上萬的 異教徒湧進教會,成為掛名的基督徒,世俗潮流吞噬了教會,洶湧的來勢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異教徒們喧囂地要成為基督徒,教會尚無能力充份讓他們瞭解信仰內容,他們便把異教思想和做法帶進了教會。因此,教會全面得勝異教之時,也成為教會受異教影響最危險之時。

    異教信仰有他們的獻祭、祭司和祭壇。過不久,教會也有了獻祭、祭司和祭擅;異教信仰有數不清的神及神像,過不久,殉道者和聖徒成為基督徒敬拜的神,同時基督和馬利亞的像也出現在教會中;異教信仰有許多迷信之事,過不久,這種迷信轉移到十字架的碎片、聖徒和殉道者的遺物上,例如:一些骨頭、一束頭髮或衣服的殘片等,無怪乎羅馬皇帝叛道者猶利安稱基督徒為「拜骨頭的人」;許多異教信仰的地方都有僧侶,過不久,基督徒也開始有修道士及修女。

 

 

2022年2月25日 星期五

拉丁語系及塞爾特語系教會的宣教成就

    西方的教會採用拉丁語的禮拜儀式,以作為教會的主要語言來溝通屬之相關事宜。愛爾蘭和蘇格蘭塞爾特語教會則採取拉丁語系的禮拜儀式,而不是採用羅馬的儀式。藉由強調聖經的道德觀並與造物主的工作哲學結合,為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和北義大利野蠻部落的早期中世紀社會立下的根基。以建立修道院為主要傳福音的方法。人們被領到教堂接受宗教儀式並接受教導有關於上帝的旨意,因為他們的部落的背景,並不一定要詢問他們是否要決志跟隨基督。

因為拉丁語傳遍了整個羅馬帝國並為北非和歐洲大多數部落的主要語言,因此拉丁文成為教會的官方語言,如在教牧和各地教育體制。為地方福音的緣故,則需要翻譯的人。在非拉丁語部落福音事工進展的非常慢。當教會慢慢地滲入衰弱的羅馬帝國,在許多地方教會逐漸接手政府的職責。同時,也加強教會的公共職權。許多傳教士用他們的一生教導這些"未開化的人"上帝的話。同時與烏斐拉翻譯哥特語聖經,部落的語言被提昇與書寫的拉丁語同等重要。給予哥特人上帝的話語,他們也被賦予基督宣教的使命和賦予部落存在一個新意義。帶著新且強 大的希望他們向西前進, 最後經由他們努力不懈的攻擊羅馬帝國的扼要東北部前哨被供破並行軍進入羅馬帝國首都。這還不是最後的戰爭,羅馬帝國最後在476 A.D.瓦解,教會得以接管政府的職權。從那時起任何一位新國王或皇帝為確保他的成功,都需要與教會同工。

    愛爾蘭塞爾特語的教會的努 力結果,一個新的拉丁-條頓(Teutonic) 教會產生,其強調有意義的事工要是上帝所喜悅的道德結合,並且在新的統治者之下教會要為某一段宣教事工期間做準備。異教徒的(“未開化的人” 被稱為塞爾特語的教會) 環境沒有書寫語言及教高等的教育,迫使教會開發一個周全的基督教"Christianization" 節目(藉由基督徒價值觀的實現,改革歐洲地方文化) 以使教會能生存下來,而且忠於主並使主的大使命得以成功。

 

 

福音如何進入埃及

    第一批埃及改變信仰者成為基督徒係來自於在亞歷山大的猶太人社區,然而新的信仰很快地傳遍了整個埃及社會,一部分因為傳統埃及宗教已有法老的神性和權柄為基礎,但法老已被羅馬推翻了。因為埃及社會宗教基礎已被佔領者羅馬所破壞,基督教成為了一個關鍵因素使埃及文化能在羅馬時代生存下來。

    一開始基督教在非洲大陸立足點相當危險,但到第二世紀末卻能穩固地立足並迅速地傳遍當地埃及人 (而不是希臘羅馬統治階級)。第三和第四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的基督教佔優勢。亞歷山大、安提阿和羅馬教會是三個最具影響力的教會。第四世主紀,耶路撒冷和康士坦丁 (Constantinople) 也被認為主要宗主教區,並且康士坦丁成為羅馬帝國新的首都,代替亞歷山大的領導的地位。這導致了某總程度的競爭,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一些神學爭辯持續越演 越烈。在第五世紀,緊接著迦克墩會議及亞歷山大教會的分裂,其係因亞歷山大的科普特和拜佔庭的兩位教皇互相的敵對。

    亞歷山大拜佔庭的宗主教區與其他羅馬教區如康士坦丁和安提阿仍然保存聖餐的禮儀,然而科普特宗主教區卻沒有遵循。教會的大分裂影響埃塞俄比亞(在第四世紀已福音已傳進)的宣教事工與科普特宗主 教區的結盟,這兩位敵對的教皇被差派到努比亞(Nubia)。

 

 

20條教會法規

    尼西亞會議制訂「教會法規」,這是首次超出地方會議之上,在大公會議制訂教會的行政規則。主要目的在於將地方堂會與主教納入教區體系。

    「尼西亞會議」定規:主教不可自行更換教區職位,以防其隨己意調升;同一省分內的主教們組成主教會議,來處理該區的聖工;主教按立,應由在該省分內所有主教們一同按立(如果有困難,至少要有三位主教來按立);該省分的大都會主教,對該區內的主教選任與按立,具有否決權。

    如此一來,鞏固了原有的地方教區制度,並加重了大都會主教的中央權責。

    此外,尼西亞會議又依照自古以來的慣例,正式承認「羅馬、安提阿、亞歷山大」三大都會的主教為「主教長」(Patriarch),他們的裁判權延伸到周圍的其它省分。尼西亞會議又特別尊榮耶路撒冷主教區,這使得其主教在451年獲承認為「主教長」。

    由於康士坦丁建立「康士坦丁堡」為帝國的新都,所以其主教在334年也獲承認為「主教長」的地位。

    到了主後第五世紀時,整個帝國共有五大「主教長」。

 

 

復活節日期之統一

    在第二世紀時,教會慶祝復活節當在哪一日,有兩種算法:在小亞細亞的多數省分,是根據猶太曆法,在尼散月14日記念主基督的受死與復活;其它地區(包括羅馬教會)則是以主日來記念慶祝。換言之,「十四日派」是以該月第14日來守節,不論那日是否為主日,而其它教會皆是以「七日的第一日」來慶祝,不論那是該月的哪一天。

    尼西亞會議為了使各地教會都在同一天記念復活節,就裁 定遵從大多數教會的作法,統一以「主日」為復活節。大會指派「亞歷山大教會」根據陰曆計算,每年都事先通告各地教會,該年的復活節是在哪一日。所以,每一年亞歷山大主教要發出此著名的「復活節文告」(Festal Letter),告知所有主教當年的復活節日期。

    所以,當亞他那修出任亞歷山大主教時,他就把握機會在每年的「復活節文告」中,討論與普世教會有關的議題。例如在其所寫的「367年復活節文告」中,提到新約正典27卷書目,表示當時普世教會皆已認信新約正典。

優西比烏的反擊

    雖然「尼西亞會議」定亞流信仰為異端,但是「亞流派之爭」卻未告結束。康士坦丁在位期間,「尼西亞信經」是正統信仰的準繩。然而,亞流派卻能在政治上東山再起,主要是因為他們有一精明傑出的領袖,尼哥美地亞的主教優西比烏 (Eusebius of Nicomedia)。

    他利用其身為皇帝行宮主教的優勢地位,以政治手腕一步一步剷除異己。雖然他在325年夏天簽署了「尼西亞信經」,眾人皆知他不是真心真意。一個月之後,他竟然在尼哥美地亞接納亞流,同領聖餐。此舉令皇帝大怒,立刻將其放逐。但是不久之後,他獲釋召回,出任皇帝首都主教。

    優西比烏此後獲得皇帝信任,成為教會事務的主要顧問。他致力於對付堅守「尼西亞信經」的三位主將。首先中箭下馬的是安提阿主教游斯塔(Eustace),被控行為不檢,又批評皇帝母親,所以,約在330年經由當地主教會議開除,皇帝判其放逐終生不得返回。第二位要對付的是亞歷山大主教亞他那修,這對優西比烏來說,較為棘手。

 

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早期基督教如何擴展

 

        A.造成基督教擴展之因

 

          根據有記載的資料如使徒行傳,及一些傳說如多馬到了印度---  

 

          我們可歸納出下列諸因:

 

統一語言(通用希臘文),與統一文化,共同價值系統,

此有助於任何思想的傳遞

猶太民族散居羅馬帝國各處,成為福音傳遞的好土壤

羅馬帝國的太平盛世,四面通達的交通網,允許基督教的傳遞

外邦世界中,人心的虛空,成了基督教思想傳遞的沃土

 

B. 教會與羅馬帝國之間的關係

 

前三十年(30~60AD):享受帝國法律保護,被視為是猶太

教的一支派

 

60~70AD:帝國開始迫害基督教會

羅馬歷史學家-泰西塔斯(Tacitus @55~117AD),記載羅馬皇帝尼祿王(54~68AD在位),誣告基督徒縱火燒羅馬,並在64AD發生第一件可證實的地區性迫害

 

羅馬學者-蒲林尼(Pliny 23~79AD),寫給羅馬皇帝-圖雷真(Trajan @52~117,在位98~117AD),告知基督徒拒向凱撒帝上香敬拜,結果皇帝回答”致他們於死”

 

 

伊格那修(Ignatius),是安提阿的大主教,112AD寫了七封信,當時他正面臨迫害,預備殉道,並視之為榮耀冠冕

 

優西比烏(Eusebius 263~339AD):是該撒利亞的主教,與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是密友.是典型的第四世紀宮延主教,著述極多,其中有”基督教會歷史”,涵蓋30~325AD之教會史,其中有”第二世紀中期的殉道者”-坡利甲為其中之一

 

迫害的合法原因

 

控告信徒食人肉、喝人血:這是誤解信徒的聖餐(6:52~56)

控告信徒是無神論者:不拜羅馬眾神

控告信徒亂倫:彼此相愛,親嘴問安

行神跡違反羅馬禁止巫術的法例

被視為是下階屍人的迷信(eg中國農村的信徒)

信徒不參與羅馬的反道德的社交生活如競技場的戰犯奴隸肉博至死,或人獸搏鬥

 

 

迫害中的教會

 

a.殉道士的見證,更造成教會的增長,所以特土良(北非迦太基 160~220AD):殉道士的血是教會擴展的種子.

        真正大規模的迫害是在羅馬皇帝狄希阿斯(Decius)在位期間249~251AD),後在戴克裏先(Diocletian)284~305AD間續有迫害.

 

                    b.教會漸形成有規模、有組織

 

開始教會有執事(6:1~6),長老(監督)(11:30;14:23;提前 3:1)管理個別教會,後來人數漸多,到了150AD, 有了地區的主教,後又有大主教統管全部區域.同時教會各種形式、禮儀也漸成形.根據考古發現,一些教會的標幟如魚、十字架---也陸續出現.之後大主教更發展成更有權柄、能力的羅馬天主教教宗.

 

2021年10月24日 星期日

羅馬帝國與基督教的結合與發展

A.大翻轉:逼迫者接受逼迫者的信仰

 

為何康士坦丁接受基督教?

 

1.家庭的影響:他的母親最早接受基督教。基督教在第四世紀末已成為皇室及高官的眷屬最受歡迎的宗教。

 

2.基督徒對信仰的忠誠及教會的內聚力:使他印象深刻。

 

3.他個人神蹟似的經驗 :在Melvinge橋戰役的勝利

 

B. 基督教地位的改變:

 

1.  基督教成為合法的宗教,也是皇帝最寵愛的宗教,實質上就是國教的地位。最後在391AD透過立法成為帝國的國教。基督教與政府完全結合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2.羅馬政府亟力扶持基督教,並頒佈法令嚴禁基督教之外的異教的活動。教會的信徒原來多為下層階級,成為帝國的法定宗教後,政府不斷立法嚴禁異教,漸漸地全民皆為基督信徒。貴族富豪階層最先響應加入教會,因這是皇室的信仰。

 

C.國教的禮遇

 

從諭令為法定宗教後,基督教就享有超過任何宗教優越的的地位。

 

1.政府資助建造教堂。

 

2.傳道人享有政府官員的地位。

 

3.教會傳道人免稅及免勞役。

 

4.政府保護教會立法嚴禁各異教。

 

5.定星期日為主日為國定假日,作為全民休息禮拜上帝之用。